咨询/提货热线
027-88712327
027-88712336
18986278218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五
08:30--11:30
13:30--17:00

联系电话
027-88712336

E-mail:hbcprekf@163.com

邮编:430060

传真:027-88712339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全球文化创意产业平均每年产值22.5亿美元 与双创相关

发布时间:2016-09-27 信息来源:华中文交所 浏览次数:7384

平均每年创造产值22.5亿美元,占全球GDP3%;雇佣2950万员工,占全世界工作人口1%;提供工作岗位数超过欧洲、日本、美国三地汽车产业工作岗位数总和……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发布的《文化时代——第一张文化创意产业全球地图》上,全球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可谓“霸气侧漏”。

对在全球经济版图中占据重要位置的我国来说,文化创意产业未来至少还有3倍至4倍甚至以上的成长空间,同样与庞大的市场机遇之间画着等号。于是,它就凭借着这股子“魅力”,吸引了当下最受关注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目光,成为其最有潜力的领域之一。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创业、创新一定要在有巨大增长空间的市场中实现,当“文创”力量与“双创”智慧碰撞在一起,是有可能产生美妙化学反应的。中关村创业大街上将近一半的企业或是文化创意企业或与文化创意有关,就是最好的例证。

当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新的创意潮和创业潮、改变了文化创意产业缺乏原创的局面,又进一步密切着“文创”与“双创”的关系。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两者当下共同的短板,然后尽力补足,释放出发展新动能。那么,共同的短板在哪里?缺乏人才梯队支撑、缺乏通畅资金筹措渠道。说得再通俗点,就是缺人、缺钱。

“文创”与“双创”都离不开创意。所谓创意,是存在于每个人头脑中的天赋、想法。要想让创意落地,转化成能执行的措施、办法,就要充分发挥人的智慧,把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他们爆发出自己的潜能,创作出在市场上叫得响的优秀文化产品。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没有人才,一切都只能是纸上谈兵。

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尊重人才、保障人才权益,最大限度激发人的创造活力,吸引并激励更多人投身创新创意。具体来说,利用产业园区等平台构筑人才集聚高地,加快创新型、技能型、复合型、外向型人才培养,健全人才选拔机制,完善人才流动机制,形成有利于各类文化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环境;将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作为一种稀缺性资源加以开发利用,综合运用事业激励、薪酬激励、荣誉激励、情感激励等多种措施,营造宽容的创意环境,释放人才的创新潜力。

其实,正是因为文化创意产业轻资产的特征,包括人才、创意在内的无形资产难以量化评估,才使行业内企业受到融资难等问题的困扰。而对“双创”来说,中小企业占大头的现实情况使其普遍缺乏投融资经验,产业中的投融资渠道也就没有想象中来得顺畅。有了好的创意和靠谱的人才,“文创”和“双创”就有了起步的“1”,金融却是可以在“1”后面加的“0”。金融问题解决得越好,“1”后面的“0”才会越多,最后呈现出的产业面貌才会越繁荣。

从国际经验和国内实践来看,银行贷款并非“文创”与“双创”最有效的融资渠道。“文创”与“双创”的基本特征是创新,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的根本出路也在创新,以金融创新推动文化创意产业财富的增长。比如,金融机构根据信贷原则,在符合相关政策要求的前提下,针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特点,研发设计多元化、多层次的信贷产品,推广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比如,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加强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合作,推出信贷、债券、信托、基金、保险等相融合的一揽子金融工具,做好文化创意产品从初创期到成熟期的各发展阶段的融资衔接。比如,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推动符合条件的文化创意企业和“双创”企业在主板、创业板和新三板等股权交易市场上市融资,积极推动私募股权基金等进入文化创意产业。

做好“人事”、找对“钱路”,用“文创”力量碰撞“双创”智慧才能成就美妙故事。否则,只可能是一起“事故”。

来源:中国经济网